发布时间:2025-07-25来源:知识产权报
上半年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彰显——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日前,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国新办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亮出一份半年成绩单,相关指标数据表现良好,呈现出“稳”“升”“热”“优”的特点,更加彰显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。
稳:知识产权储备稳步增长
截至今年6月,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,同比增长13.2%,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.3件,再创新高。国内注册商标有效量达4895.9万件,同比增长6.6%,平均每4个经营主体就拥有1件注册商标。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861个,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、证明商标注册7424件,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经营主体超过3.7万家。上半年国内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12.7%和23.2%,更多国内企业正在加速海外知识产权布局。
“这说明,在不断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,我国创新主体、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明显提升,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商誉、赋能运用促进的功能不断增强。知识产权储备的稳步增长也彰显出我国创新动力和能力的增强,知识产权工作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。”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、创新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任声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升: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
当前,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52.4万家,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372.7万件,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.4%,较“十三五”末提升了6.1个百分点。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3/4这一比例高度契合,表明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成为新技术产出的“主阵地”。
在赋能企业发展方面,多项政策举措扎实落地:我国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,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,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;支持8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,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;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,向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按需匹配专利预审、专利导航、转化对接、投融资等个性化服务;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。
“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企业吃下了‘定心丸’,使得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激励作用愈发凸显。同时,专利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提升了。企业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,都使专利得以落地实施,助推产业发展壮大。”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芳表示。
热:数字领域和医疗领域技术创新热潮高涨
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技术领域统计,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排名前三位的领域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、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,分别同比增长34.1%、22.7%和19.8%,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增速。数字技术和医疗技术发明专利的快速增长,有效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蓄势赋能,为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福祉。
李芳认为,数字技术和医疗技术发明专利的快速增长,说明了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蓬勃创新态势,特别是今年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,正是数字技术厚积薄发的表现。同时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个领域对于知识产权的高依赖度,在发展中更要重视知识产权工作。当前,我国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逐渐形成“创新—保护—收益—再创新”的良性循环,一些领域开始探索专利池建设,这些都是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。
优: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
今年上半年,国外申请人在我国提交商标注册申请9.4万件,同比增长7.4%,其中德国、意大利、美国在华商标申请增长很快,均同比增长超20%。另外,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受理了74个法国勃艮第产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。这些都充分说明,我国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、同等保护,为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。
围绕构建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我国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,并积极推进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;持续提高专利商标审查的质量和效率,让外资企业能享受到与国内企业同等的专业服务和优惠政策;主动听取外资企业的意见建议,有针对性地做好知识产权服务。同时,我国不断加强对“出海”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,完善知识产权涉外法规,强化风险预警和应对指导,不断加大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力度,收集汇编189个国家和地区的1339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,发布16个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国别指南和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指南,持续加强信息供给。
任声策表示,一方面,随着高水平市场经济发展、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完善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健全,我国对于全球创新要素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,进一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鲜血液。另一方面,随着我国企业从“走出去”向“融进去”发展,知识产权和合规管理的挑战更加明显,相应的知识产权指导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,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人才培养、优化服务模式,让服务企业“出海”的优质知识产权生态加速形成。(记者 吴珂)